政策驱动能否激活信贷需求
来源:证券市场周刊
3月信贷总量超预期,但结构层面仍难言改善。3月季末高景气度信用投放具有较强的“政策驱动”特征,未来需关注政策驱动力的持续性。
4月11日,央行公布3月份金融统计数据:M2同比增长9.7%,增速比2月末提高0.5个百分点;M1同比增长4.7%,增速与2月末持平;新增人民币贷款3.13万亿元,同比多增3951亿元,同比增速11.4%;新增社会融资4.65万亿元,同比多增1.28万亿元,同比增速10.6%,比2月末提高0.4个百分点。
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.13万亿,信贷总量超预期。但是在结构层面还是很难改善。从信贷结构看,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减少1394亿元。东方证券认为,主要是受疫情影响,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受到抑制。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2504亿元,反映房地产销售依然疲软,与3月30日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47%的数据一致。3月份公司贷款增加2.48万亿元,同比多增8800亿元,但期限结构仍以短期贷款和票融资为主。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分别增加4341亿元和4712亿元(2月分别增加1614亿元和4907亿元),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48亿元(2月少增5948亿元),显示信贷需求已经修复。
整体来看,虽然信贷总量超市场预期,但结构层面仍有待提高。展望未来,考虑到年初以来政策层多次强调“扩大新增贷款规模”,且明确政策要提前、适时加强,在稳定信贷的要求下,后续信贷仍将得到一定支持。预计基础设施、普惠、新兴制造业和房地产仍将是政策努力的重点。
信贷和国债是3月份社会融资的主要支撑项目,社会融资存量增速环比上升。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4.65万亿元,社会融资存量增速较上月提高0.4个百分点,至10.6%。从结构上看,社会融资人民币贷款3.23万亿元,同比多增4817亿元;***债券净融资增加7052亿元,同比多增3921亿元,预计主要是2021年地方债发行进度快于同期;3.3月份表外融资133亿元,同比多增4262亿元,表明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到期,表外融资对社会融资的负面影响趋缓。直接融资方面,企业债券融资3894亿元,同比多增87亿元,股票融资958亿元,同比多增175亿元,均略高于2021年同期。
3月份信贷数据总量好于预期,稳定信贷的政策效果初步显现。当前,疫情扰动和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。在稳增长的压力下,预计政策将继续发力支持经济,银行经营仍有足够支撑。近期银行股走势强劲,但整体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。截至4月11日,银行板块静态PB估值仅为0.64倍。展望二季度,我们仍然看好市场过度悲观的“回调”预期带来的板块估值修复机会。
政策驱动特征明显
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.13万亿元,同比多增3951亿元。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.34万亿元,同比多增6636亿元。根据Wind的一致预期,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平均值约为2.6万亿
对于2022年以来的信贷投放预测,不能回避狭义信贷规模的“窗口指导”,即央行调控的“直接货币政策工具”。年初各银行会向央行报送年度信贷计划,央行每季度会下达狭义信贷指标,并根据信贷投放情况适时进行窗口指导。尤其是在“稳增长”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,当银行的信贷投放需要发挥“逆周期”调节功能时,政策驱动力会进一步放大。信贷投放与经济景气度出现偏差,一季度更为明显。基于此,3月末高景气的信贷投放具有很强的“政策驱动”特征,要关注未来是否存在“入不敷出”的情况。
据光大证券观察,年初以来经济下行压力不减,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问题更加突出。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,一些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“衰退”迹象。在2021年基数较高的背景下,2022年一季度,信贷和社融分别增加6636亿元和1.8万亿元,呈现典型的逆周期调节特征。信贷活动与经济景气度的背离,很大程度上是政策驱动效应,旨在引导银行增加信贷投放,避免“经济下行-微观主体审慎风险偏好-需求减弱-信贷收缩-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”的负循环。
综上所述,3月份信贷投放呈现两个特点,更能印证需求不足政策驱动的影响:一是节奏“前低后高”。一季度月度信贷投放节奏呈现“前低后高”的特点。即使是1月份,元旦后的几个工作日信贷投放依然不畅。3月初,由于2月末票据和非银贷款下降,新增贷款规模不足,部分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出现深度负增长。但在狭义信贷规模的引导下,信贷投放从年中开始,月末的“冲量”更为显著。考虑到一季度核心存款竞争格局激烈,同业存款利率大幅上升。一季度末,银行也有通过集中信贷“冲存款”的诉求,最终显示3月份信贷总量同比增加。
二是贷款利率大幅下降。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,政策性银行会增加信贷投放,加剧信贷市场供求矛盾,进而造成贷款利率下降。年初以来,新发放的公司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超过1Y-LPR报价的下调幅度,预计将达到10BP左右。融360数据显示,3月全国42个城市首套房主流贷款利率下降11BP,房贷利率呈持续下行趋势;贷款和非抵押贷款利率等零售销售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。信用定价具有典型的买方市场特征,LPR抵扣定价的信用供给比例进一步增加。
2022年,受经济“三重压力”和房地产销售低迷等因素影响,一季度政策驱动的信贷投放同比大幅增加,可能导致项目储备大量消耗。尽管2022年各项政策发力,当年地方***专项债务剩余额度也已释放,但在疫情扰动下,资金使用效率和实物工作量形成率并不高。后续需要关注两个因素:一是基建实物工作量的形成,预计基建稳投资政策将继续“适时加力”;二是预计国有大行后续项目储备尚可,但中小银行需要关注是否存在“入不敷出”的现象,导致4月信贷投放回落。
3月份,信贷投放的机构分化依然存在,国有银行继续发力“和”
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边际改善。受项目储备不足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软的影响,加上中小银行服务大企业能力不足、定价偏高、成本收益倒挂,信贷投放明显弱于国有银行,尤其是在优质企业的贷款定价上。1-2月,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信贷投放总体偏弱,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全部出现同比减少。3月份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信贷节奏比国有大行更明显,月末冲量更大。部分股份制银行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大幅增加,而不是1-2月份的小幅增加。
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信贷投放仍面临冷热不均的局面。江浙地区优质城商行和农商行信贷投放相当红火,但在疫情影响下,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力。非江浙地区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仍比1-2月增加较少。
虽然3月新增信贷超过3万亿,但信贷投放结构表现不佳,主要是短期对公贷款和票据融资冲动明显。
一对公短期贷款有明显的冲动。3月份,对公短期贷款增加8089亿元,同比多增4341亿元。一季度新增总额2.23万亿元,同比多增1.03万亿元,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26.74%,比2021年一季度提高约11个百分点。这反映出银行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疲软,信贷投放“资产荒”压力较大。月末对公短期贷款冲动强烈,既能满足央行狭义信贷控制要求,又有助于派生存款,改善“331”点的存贷比压力。
二是票据融资仍然偏高。3月份,票据融资增加3187亿元,同比多增4712亿元。一季度增加8027亿元,同比多增1.28万亿元。3月份贴现承兑比例为72%,较2月份下降约6个百分点,供需矛盾有所缓解。事实上,3月份的票据利率并没有像2月份那样出现大幅下降甚至“零利率”的情况。而是从月中开始稳步上升,到月底才下降。不过,3个月和1年的折价率在月末略有倒挂。这反映出,一方面,央行狭义的信贷控制既要求总量,又要求结构,避免通过票据融资的信贷冲动,公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之间存在一定的跷跷板效应。相对于票据贴现交易,企业透支“借还贷”的一时冲动对银行来说更低。
另一方面,3月底银行信贷冲动出现一定的“冷热不均”。部分银行信贷“冲动”强烈,超过了狭义信贷指标的要求,通过卖票据增加信贷额度。相对于一年期的转让,一个月的品种流动性更好,抛售压力更大。而部分银行的信贷投放不符合狭义信贷要求,也在月末通过票据融资占用信贷额度。
第三,对公中长期贷款有很强的政策推动作用。3月份,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13448亿元,同比多增148亿元。一季度增加总额约3.95万亿元,同比少增5200亿元,主要是对公和中期经营性贷款小幅增加,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略好。反映在目前情况下,企业的资本支出更多是银行和***的合作项目,市场需求疲软;银行自身风险偏好不高,信心不足,中长期经营性贷款被短期循环贷款替代。
根据t
第四,房贷需求减弱进一步加深,定价仍有大幅下行空间。3月份,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3735亿元,同比少增2504亿元。一季度共新增1.07万亿元,同比少增9100亿元。这反映出受疫情影响,居民收入和就业压力加大,居民扩表意愿明显下降,住房销售和房贷需求恢复缓慢。目前维持房地产稳定的调控政策已经转移到需求端,部分城市出台了包括但不限于放宽“四限”、房贷利率、首套认定标准、首付比例等政策。未来在“因城施策”的框架下,需求端会有持续的刺激措施来稳定房屋销售。在供需压力下,后续房贷利率仍有大幅下行空间。价格的下降趋势可以部分刺激居民的住房需求,从而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销售。预计如果疫情不继续恶化,二季度抵押贷款较2-3月将继续回升,但疫情扰动可能导致复苏力度滞后。
第五,预计开发贷款将继续保持正增长趋势。2022年以来,房地产开发贷款有所恢复,主要体现在三个特点:一是国有大行投放力度较大,预计增幅接近80%,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投放较少。二是资金需求仍以有地方***背景的房企和平台为主。银行的风险偏好更加审慎,对公房地产贷款实行了严格的名单制管理。民营房企的资金一般都有。第三,并购。a类贷款和保障性租赁房开发贷款增长较快,其他贷款相对较弱。综合来看,预计一季度开发贷款新增规模有望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,虽然仍比去年同期略高,但比2021年4-12月的负增长有所好转。
宽信用格局延续
信贷和***债务的高增长以及表外融资的大幅改善是3月份社会金融反弹的核心推动因素。具体来看,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.23万亿元,比2018-2021年同期多增4817亿元;国债增加7052亿元,同比多增3921亿元,延续较快增速;新增企业债券融资3894亿元,同比多增87亿元;非金融企业境内新增股票融资958亿元,同比多增175亿元;表外融资增加2133亿元,同比多增4262亿元,再次转正,改善幅度较大。
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继续增加,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转正。截至2022年3月末,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1.01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4%,与上月持平;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3.13万亿元,同比多增4000亿元,主要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持续增加,中长期贷款降幅收窄。3月份新增短期贷款1.19万亿元,同比多增2947亿元;新增票据融资3187亿元,同比多增4712亿元;中长期新增贷款1.72万亿元,同比多增2356亿元,较2月份1万亿元的降幅明显收窄。居民新增贷款表现依然疲软。3月份,居民部门新增信贷7539亿元,同比少增3940亿元;其中,新增短期贷款3848亿元,同比少增1394亿元;中长期贷款增加3735亿元,同比少增2504亿元。企业短期贷款继续增加,且增速中等
3月份金融数据较2月份大幅回升,印证了宽信贷格局的延续,有利于银行经营环境的改善。近期我国例会继续强调稳增长,同时要求及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充分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。具体包括加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用好普惠性小额贷款支持工具,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,优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,保障重点项目融资需求,促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,设立科技创新和全民养老两个专项再贷款项目。总体来看,稳增长基调延续,跨周期、逆周期政策调整或加码,宽信贷格局强化,以应对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加,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受相关政策影响,银行经营环境有望稳步改善,有助于提供信贷和释放不良风险。
安信证券认为,居民信贷需求略有回升,但仍弱于季节性。此前披露的2月份新增居民中长期信贷仅为-459亿元。当时市场普遍担心房贷需求快速下降。3月份数据显示,新增居民中长期信贷3735亿元,环比大幅回升。预计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:
一是3月份房地产政策放松的城市明显增多,叠加房贷利率下行,部分城市楼市成交情况环比回升,尤其是一二线城市。全国3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环比增长19.8%,带动居民中长期信贷小幅修复;第二,国有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将继续增加对普惠金融的投资。2022年惠特尼小额贷款。3月份,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业主也陆续复工,相应的融资需求略有恢复。根据往年的数据,春节期间是小额信贷的需求淡季,相应的需求在春节后的一个月会明显恢复。3月份,预计银行将加大对居民中长期经营性贷款的投入。
同比来看,3月份居民信贷增长依然乏力,同比少增2504亿元,连续3个月弱于季节性。2021年11月以来,各城市因城施策放松房地产政策,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速持续走低。预计本轮房地产放松的城市主要是三四线城市,这些地区多为人口净流出地区,居民的去杠杆能力和意愿相对较弱;而人口净流入的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政策尚未大规模、实质性放松,这些地区的居民购房意愿和能力相对更强。
展望未来,居民信贷需求疲软的迹象仍需改变。一方面,近期疫情持续反复,尤其是上海疫情严峻复杂,影响了大部分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意愿。居民短期贷款的增长需要等待疫情平息;另一方面,仍然需要更大力度地放松房地产政策,以进一步刺激居民中长期信贷的增长。
3月份企业融资情况表现良好,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大幅增加,成为支撑信贷改善的核心因素。企业中长期贷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。从调查的信息来看,银行的公共信贷储备相对稳定
社会金融增速升至10.6%,凸显监管保信贷意图。除信用改善外,新增表外融资和新增国债同比分别增加4263亿元和3944亿元,共同支撑了3月份新增社融1.28万亿元。具体来看,资管新规过渡期于2021年底结束,2022年表外业务整改压力趋于平缓。预计新增表外融资同比将有所改善。2022年地方***专项债券将提前发行,4月6日召开的全国例会要求“去年提前发行的5月底前发行完毕,今年发行的9月底前发行完毕”。预计后续国债仍将成为社会和金融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。
2月底社会融资存量增速降至10.2%后,市场对后续信贷扩张的节奏和力度感到担忧。3月份社会融资存量增速较上月提高0.4个百分点至10.6%,凸显监管层稳定市场预期的意图。总体来看,3月份的金融数据好于市场预期。虽然当前实体经济需求依然疲软,但监管层稳定信贷和预期的意图明显增强。稳增长仍然是市场的主线,配置银行股是非常划算的选择。
未来宽信用看需求
从社会融资结构看,3月社会融资新增规模超预期,主要是表内外信贷冲动;表内贷款和表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均实现同比增长。社会融资月波动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实体信贷需求疲软,而银行往往会有季末需求,一定程度上会透支后面几个月的项目。
目前仍处于从宽信贷到经济企稳的打磨阶段。3.当月信贷总量增长超市场预期,企业短期贷款票据冲动得以实现,表内信贷合意信贷需求依然疲弱。3月份新增信贷3.23万亿元,同比多增4817亿元。从财务数据的细节来看,银行主要是利用当期票据进行冲量。表外信贷银行加大开票力度。3月份,他们增加了286亿元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,环比转为正。同时比去年同期增加2582亿元。
由于大部分银行在满足资管新规方面处于处置后期,2022年新增信托和委托贷款收缩情况好于2021年。3月份新增信托规模为-259亿元,比2021年同期多增1532亿元;新增委托贷款106亿元,比2021年同期多增148亿元;***债务继续被压到谷底;地方债是主要支撑。3月份,国债增加7052亿元,比2021年同期多增3921亿元;基建、城投企业成为发债主力。新增企业债券融资3894亿元,比2021年同期增加87亿元;股票融资规模重回高位:3月份股票融资额增加958亿元,比2021年同期多增175亿元。
从信贷结构看,3月新增贷款同比多增4000亿元,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是主要支持,同比分别多增4341亿元和4712亿元;其中,企业短期贷款多为对大型企业的循环贷款。由于需求不足,但在稳增长的要求下,银行的冲动行为明显。居民贷款方面,新增居民房贷规模从2月份的负增长有所回升,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是小幅增长。银行营销力度加大,同业之间的业务竞争也很激烈。根据产业链调查
从3、4月份跟踪的房贷需求景气度来看,3月份景气度略有回升;4月份又跌了。截至4月10日,3月份跟踪的10大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月均成交面积均高于2月份,对应的银行新增房贷规模也较高。4月初低于3月,或者4月新增房贷规模小于3月,房地产销售仍在低位波动。
M2-M1实际增速差略有收敛,M2-M1 1-3月增速差分别为7.8%、8.5%、5%。排除春节错位的影响:2022年春节将在1月底2月初,2021年春节在2月中旬,因此2022年企业存款向居民存款的转移将在1月进行。将中泰证券2021年2月和2022年1月因春节期间存款错放导致的M1加回去,计算出2022年1月和2月,M1分别增长2%和0.67%,M2分别增长9.8%和9.2%,M2和M1差额分别增长7.8%和8.5%。3月份,M0、M1和M2分别增长9.9%、4.7%和9.7%,分别比上月加快4.1、0和0.5个百分点。M2-M1为5%,增长率的差异较前值有所收敛,这与3月份的房地产复苏相匹配。
上一篇 女子16年前存款余额为0
下一篇 渣打银行信用卡还款
相关文章
- 【风口研报】技术突围遇政策东风 固态电池发展或迎共振向上
- 信贷畸形,中小企业贷款面临险境
- 为何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如此之大
- 潘功胜:今日发布会主要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情况 不涉及短期政策调整
- 国家现在对小微企业贷款有什么政策
- 实数融合扩围增效 更多利好政策将出
- 财经聚焦丨两项贴息政策加速落地 持续撬动消费潜能
- 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一揽子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
- “借呗”更新为“信用贷”,已启动品牌隔离,页面展示信贷服务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,开通、查账、计息、等核心流程不变
- 定期存款3年不如存款1年吗 要看个人资金配置需求
- 低成本汽车信贷未来将流行年轻人买车成主力
- 二手房贷款潜规则:信贷经理为什么敢接下有问题材料
- 二套房的标准是什么二套房贷款政策有哪些
- 房贷提前还先看清政策算个账
- 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看过来 专属信贷产品来了
- 农村金融迎利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释放金融活水
- 中小企业迎来新一轮融资创新政策
- 信贷融资方式
- 房地产公司贷款政策
- 小微企业可以申请过桥贷吗?市金融局有关惠企政策指引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