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中国汽车信贷消费调研报告首次购车贷款可能性更大
时间 2024-03-10 10:30车贷资讯
11月23日,在2012(第三届)中国汽车金融年会活动当天,理财周报联合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(上海)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“2012中国汽车信贷消费调研报告”。报告显示,超八成受访者对贷款购车方式表示认可,并且首次购车用户贷款可能性更大。 中国汽车信贷消费市场调查活动是理财周报发起的中国汽车金融“金引擎”促进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,今年已是第三届,调查通过了解和分析不同地区、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的人群对汽车信贷消费的看法,以及他们在进行汽车信贷消费时所体现的某些共性和特性,旨在为汽车厂家、金融机构制作更加合理的金融政策提供有力的市场依据。 本次调查由新华信提供专业智慧支持,理财周报和网易汽车频道、网上车市共同推出,调查历时1个半月时间,共收回有效问卷1843份,共覆盖全国7大区域。来自华东的问卷量最大,占37.7%,其次是华南和华北,分别占据16.5%、12%。调查显示,超八成被访者表示贷款购车既缓解了现金流又解决了汽车需求,对贷款购车持较为肯定的态度,但也有一成左右被访者认为贷款购车的消费方式不可取,“还款压力”是主因。从地区消费者对贷款购车的接受度来看,华南、东北被访者表示会采用贷款购车的比例较高,华东则略低。 在本次接受调查的人群中,有车人士占42.4%,无车人士占57.6%,其中,无车人士中绝大多数均是已有购车计划的潜在消费者,只有4%的受调查者表示暂无购车计划。为了更好的了解消费者对于汽车信贷的认知和喜好,本次调查着重对首次购车用户和再购用户进行了对比分析。 在购车动因方面,首次购车人群主要因为“结婚生子”和“公共交通不便”等实际需要而购车;再购者出于“改善生活质量”和“享受驾驶乐趣”而购车的比例更高。同时,有3.8%的被访者表示“因为贷款购车容易了”而购车。 调查结果显示,首次购车者使用贷款购车的可能性更大,考虑通过贷款购车的比例为46.3%,而再购人群表示会考虑贷款购车的比例为36.1%。在贷款原因选择上,首次购车用户和再购用户的原因也有所不同,首购用户贷款购车的原因更多是由于“资金不足”和为了“分摊经济压力”,再购用户主要是为了“分摊经济压力”和“合理分配资金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再购用户为了提高购车档次而考虑贷款购车的用户比例达到11.1%,而首购用户这一比例仅为2.9%。 在贷款渠道选择方面,首购用户与再购用户也有明显不同。首购用户更习惯登录银行官网去了解车贷产品信息,比较倾向于听取家人及亲朋好友的意见,而再购用户则喜欢通过销售人员来了解车贷产品,更倾向听取“金融顾问”的意见。同时,再购人群对于汽车金融公司车贷产品的接受度要高于首购人群。 信贷产品选择部分,利率仍是最受重视的一个因素,其对于首次购车用户的影响更为明显,“零利率、零手续费”车贷产品最受推崇。首付方面,贷款购车潜在被访者首选21%~30%的首付比例,超五成贷款购车潜在被访者选择2-3年(含3年)的贷款产品,但是再购用户更倾向选择贷款期较长的产品,这与他们购车档次提升不无关联。另外,再购用户因为“没有好的贷款方案”而不选择以贷款资金来购车的比例较高,首购用户则主要纠结于利息。 本次调查同样显示,随着中国汽车金融的发展,国内消费者对于汽车信贷消费的认识出现一些新的特征,信用卡分期付款产品和汽车金融公司车贷产品更受被访者青睐,再购用户的消费观念渐趋成熟。
目前,国内社会信贷消费观念处于明显的转型期,消费性贷款余额逐年增加,当社会对信贷消费的接受程度增加时,对贷款购车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增加,汽车金融可待挖掘的潜力巨大。长期来看,随着中国在消费观念上的转变以及政策和信用体系的逐步健全,为消费信贷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,但由于人口老龄化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因素影响,社会负担较重,对超前消费有一定抑制作用。因此,预测中国未来社会的车贷渗透率会达到40%-50%水平。( 理财周报)
相关文章
- 信贷畸形,中小企业贷款面临险境
- “借呗”更新为“信用贷”,已启动品牌隔离,页面展示信贷服务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,开通、查账、计息、等核心流程不变
- 首次申请贷款该怎么做 新手贷款如何提高成功率
- 低成本汽车信贷未来将流行年轻人买车成主力
- 二手房贷款潜规则:信贷经理为什么敢接下有问题材料
- 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看过来 专属信贷产品来了
- 农村金融迎利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释放金融活水
- 信贷融资方式
- 甘肃省工行加大信贷投入新增存贷比达82%
- 什么是小额信贷
- 个人信贷需要夫妻双签吗
- 个人经营类小额信贷产品有哪些
- 中小企业信贷一般是银行什么部门负责
- 什么叫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
- 个人贷款和公司信贷哪个比较难
- 中信小微秒信贷申请流程
- 为什么要研究中小微企业信贷问题
- 信贷是什么
- 阳光信贷是哪个银行的
- 信贷结构的调整,企业借款难计划
文章评论
评论问答